越秀山
越秀山在广州市北,古代与番山、禺山合称为广州城区的三山。据传,远在二千八百多年前的周夷王时期,越秀山南面就建立了“楚庭”,秦末汉初,这里始建了“任嚣城”,后扩展为“赵佗城”。南越王赵佗以番禺为都,因此越秀山别称为越王山。明永乐年间,都指挥花英在山顶建造观音阁,俗又称为观音山。越秀山海拔仅七十余米,冈峦起伏,与白云山相接,构成广州北边屏蔽。现在它建设为越秀公园,南至应元路,北至环市路,东至登峰路,西至解放北路,地域包括越秀山及其周围的桂花冈、木壳冈、上山冈、翻龙冈、鲤鱼冈、圆炮台等,面积广达九十二万八千平方米。开辟了东秀、南秀、北秀三个人工湖。 越秀山早期的史迹,有赵佗的越王台。越王台在歌舞冈,是赵佗每岁三月三日登高欢宴处。后来南汉主刘也同群臣到此地游宴,筑成一条石路,沿路种植甘菊、芙蓉,称为"呼銮道"。这些故迹早已不存。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在山南构筑越岗院,即今三元宫。官内的求龙仙井,相传即鲍姑井。鲍姑是鲍靓的女儿、葛洪的妻子,以善于针灸知名。山上现存的明初建筑物镇海楼,是著名的古迹,且已成为广州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