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充满劳绩 咸与维新只为诗意栖居
广东上路:我们不走老路,也不能只走一条路
摘要:4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实施。提出广东省外经贸转型的三大战略:产品竞争力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企业国际化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后,是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创新和提升广东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东南形胜。从一个较低端的经济体向更高级的经济体进发,是我们这个国家最有前途的事业。广东各地波澜壮阔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正是这项事业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在3月24日省委中心组举行的专题学习会上,省委书记汪洋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次日,省发改委透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遴选工作已正式启动,为“转方式”夯实地基。3月26日,省长黄华华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对“转方式”作了全面部署。
其间,不难窥见决策者的良苦用心--珠三角需要从输液式的增长改写为造血式的增长。数其荦荦大端者,它包括如何再造各个相关经济部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启动民间投资跟进,推动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优势进而塑造相关产业集群,从资源消耗型道路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型。按照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视角,当一个经济体行进至全球化3.0版本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将分配到最具比较竞争优势的国家。吸收整合能力极强的广东能否加入这一新的全球产业体系?如何科学,怎样发展?一开口的咿呀,如何铸成洪钟大吕的回响?世人应该如何重新丈量广东?
这是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又到了一个需要理性梳理的阶段。我们的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出发了,他们将遍访业界专家、政府官员、企业领袖,倾听他们高屋建瓴、见微知著的声音。
世界不像昨天跑得那样快,是让我们失去了机会,还是从另一重意义上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关键在改革决心。
由是,我们推出本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东解题”之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南都记者 龙金光 发自北京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东“再落一子”。
4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实施。提出广东省外经贸转型的三大战略:产品竞争力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企业国际化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后,是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创新和提升广东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4月28日,广东省外经贸转型“三大战略”浮出水面。提出了产品竞争力战略。要求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高端化;推动出口产业从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品牌密集型转变;积极开拓东盟、南美、非洲、中东、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积极开拓服务产品出口;积极拓展外资来源地,实现贸易、投资、技术、人才和资源市场多元化。企业国际化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实现标准国际化。
“这表明广东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硬要素推动转向软要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桂田对南方都市报记者就上述问题做出评价。
在黄桂田看来,广东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几点: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香港作为华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经济辐射及依托大量外来劳动力的低成本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
与之对应的是,土地、廉价劳动力、水、电、媒、气等主导广东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主导广东经济发展,而管理、高科技人才、创新、核心技术、自主产权、研发等对经济的贡献较小。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黄桂田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是要更新发展理念,要摈弃片面追求G D 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要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迈向现代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广东来说既紧迫也显得艰巨。从2009年的数据看,广东省转型的亮点固然很多,但也有一些隐忧。
比如,2009年,广东高耗能工业共完成投资263亿元,增长37.4%,比上年加快44.5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虽然完成459亿元,却同比下降15.3%,低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29个百分点,仅占项目投资的4.4%。高能耗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增速形成的巨大落差,意味着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依然薄弱,传统的路径依赖仍然存在。
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作报告中指出,要发挥软硬环境以及区位比较好的优势,克服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劣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用增量稀释存量。
南都记者从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解到,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目前我省共选取了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按实现规模化的时序,分近期突破、布局发展两个层次来推进。
同时,明确了近期将努力在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和LED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力争到2012年形成万亿元产业规模。在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将重点发展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云计算等;在电动汽车产业,将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领域;在LED产业,将重点发展芯片、封装、新一代节能产品等。
在实施细节上,提出了重点实施“双百计划”。即重点培育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和认定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
“广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结合自身产业基础,有所为有所不为,很有战略眼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对南都记者说。她同时建议,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主体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市场培育相结合,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从资金、政策、机制各方面全方位支持,生产、流通、消费逐个环节引导,研发、示范、产业化全程推动。
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包括经济、社会、城乡关系等一系列要素的综合性问题。如国民收入不平衡,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从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等。
广东同样有二元性结构的特征。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地区发展的不平等,如何突破?都是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对广东一年多来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4月14日至17日,由国家发改委为首的12个部委组成的国家督促检查组,赴广东实地督促检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贯彻实施情况。范恒山是督促检查组组长。他对南都记者表示,广东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逐步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由偏大向协调性增强和一体化方向转变,取得了实效。
据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区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的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粤东、粤西、粤北等广东欠发达地区GDP增幅分别比广东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比全省高8.7、6.1、8.5个百分点;人均G D P增速粤东、粤北高于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与珠三角地区持平。据初步测算,2009年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为0.743,比2008年缩小0.03个百分点。
同时,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广东省着力打造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并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9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9%;珠三角地区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服务进出口对G D 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9.2%、67%、-26.2%,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增加了24 .5个百分点,投资拉动增加了52个百分点,进出口拉动减少了70多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