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广州红色文化在全国的识别度

来源:南方日报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厚重红色文化历史的英雄城市,在漫长岁月中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据统计,广州已普查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619项,全市红色史迹(不可移动文物)共115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个。广州的红色文物、旧址、遗迹繁多,但单体突出而缺少“线”“面”的整体规划和开发,使得红色史迹活化利用程度不高、冲击力不足。广州红色文化在全国的识别度有待提升。

  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景观,树立国内红色文化新标杆

  在广州所有红色资源中,最有底气的是三处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工运景观——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罢工旧址。立足这三处稀有资源,以组合性或整体性建构重大文化景观,具有红色工运文物的重大价值。

  矗立于珠江边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记录着1922年5月中国共产党人“登场”亮相山头林立的旧中国各工会斗争舞台的第一步行动。越秀南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是党召集全国工运团体的办公地,是1925年中国共产党取得对全国工会领导权的一个标志。而位于东园路的省港大罢工旧址,则是党领导中国工运走向巅峰的前线“战场”,是大革命走向辉煌的一种物证,也是遭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最后之绝唱。三处文物旧址体大美观,呈“品”字形分布于广州老城区,构成了极为独特的红色工运景观。理清三者关系,我们党在幼年时期所经历的百折不挠的初心实践就清晰起来。成功串联这三处文物资源,高度浓缩展现党的事业发展的早期脉络,则大革命时期广州“红色之都”的英雄城市形象便跃然纸上。

  梳理红色资源多样形态,呈现红色文化的全景镜像

  固然说,散落全市各处的文物可以穿串、连片,但红色文化的生成逻辑并不完全等同于文物的演化与分布逻辑。红色文化更像一条流淌的河流,有其发源、汇合、奔涌的过程。广州大革命时期现存的文物资源,从会议、会场旧址,到养成所、讲习所,再到工农武装斗争旧址、遗址,着实不少,但南粤大地革命运动的内在发展逻辑并不容易很清晰地为民众所认知和感悟,必须聚焦红色文物、红色故事背后的革命道理、革命理论的研探等,进一步深挖。

  以鲜明的红色文化主题统领各类文物资源,再牵引出红色故事,串联红色游径,将中国共产党第一段航程中的广州红色要素全景式、生动地向社会大众展示。例如,黄埔军校中的中国共产党治军实践、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治理社会实践、苏维埃国际合作实践、工农运动实践等,均为广州红色资源特质。不拘一格地展示这些特质,则广州在中国红色革命岁月中的杰出位置,就会得到具体化的支撑,在全国的识别度更高。

  用好红色足迹资源,打造革命伟人鲜活的群英谱

  在具体的操作中,可将革命伟人的事迹、语录、动作、思想活化,还可以与广州的街坊文化、校园文化对接。毛泽东同志在广州的足迹,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到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到毛泽东视察棠下纪念馆等。周恩来同志在粤史迹,从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到文德楼,从周恩来视察岑村纪念旧址再到广州东郊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在这些缕析清晰的游径中,可以融入伟人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磊落行动、伟大思想等要素,形成鲜活的革命群英谱,提高伟人文化对本土文化的融入度。

  立足新媒体传播路径,打造融媒体时代红色影视盛产地

  从井冈山到延安,其他革命红色之都的影视红剧连绵不断,对于提升当地红色文化的识别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红色文化故事内涵极为丰富,但从总体上看,缺少基于影视的新媒体、融媒体传播路径。启动广州红影、红剧、红视频的工程,需要综合推进,从创作队伍到制作工艺,从推广、发行到经济社会双效益,是一项系统性艰辛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开展广州大革命时代核心红色文化史迹的研究工作,将为下一步推进广州红色革命影视文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诸多丰富的历史故事现场和精彩画面走入大众的视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广州红色文化的识别度。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021年6月21日 09:13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