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文化自信 培育杏林人才

来源:南方日报

  “同学们、同志们,我们都是幸运的一代,可以和这个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4月28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组织了首期“书记有约”活动,学校党委书记张建华带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195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正式成立,是新中国最早的4所中医院校之一。65年来,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群有家国情怀、仁心仁术的中医药接班人,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2020年,广东时隔8年后再次召开全省中医药大会,中医药迎来又一个春天。

  头顶国医大师“摇篮”的光环,手捧中国中医药瑰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中医药大学发展的路线图是什么?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张建华笃定地说,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我们要培养融通中西,具有领袖气质的现代中医人,服务党与政府的需求,奋力向建成世界最好的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迈进,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通讯员 郑维群 孟楠 廖晓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激活红色基因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您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张建华: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方向。在学术研究上,我们可与国际接轨,但在办学原则与制度建设上,不能盲目跟从,需要有清晰的边界,才能保证办学方向不偏航。

  65年来,广中医一直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全过程,培养出了3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106名全省名中医,为国家发展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中医药人才。

  南方日报:您能谈一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如何体现?

  张建华:制度建设是第一位。一直以来,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党委常委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所有重大决定都通过常委会决议。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是空话,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如坚持党管改革发展、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在党建引领下,全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发挥强大的战斗力,让学校发展更上新台阶。

  在“十三五”期间,首个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落地,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高层次人才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等可衡量的办学指标实现了翻一番,这些成绩都与加强党的领导离不开关系。

  南方日报:在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红色基因?

  张建华:可以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党和国家一同奋进、发展、壮大的历史。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胸怀深厚人民情怀的广中医人。在“大医精诚”中医药文化的感染下,国医大师邓铁涛在中医发展的关键时刻,以一名普通“中共党员中医”的名义写信给中央,请求振兴中医,又两次联合全国名中医“八老上书”,推动中医事业持续发展。

  “这里危险,让我来!”2003年,叶欣同志挺身而出的事迹至今仍激励着广中医师生。所以我们能看到,17年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广中医人冲锋在前,传承了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白衣精神。

  总之,红色基因与中医药文化密不可分,每一代广中医人激活红色基因,找寻内心的精神力量,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

  用好思政“金钥匙”

  开启中医“大宝库”

  南方日报:思政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根本上是立德树人。这些年,学校探索了什么样的思政举措?

  张建华:这些年,广中医主动探索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探索故事思政、中医思政的方式,让思政教育变得更有时代性和亲和力,帮助学生更好扣住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发生在校园里师生身边的感人故事,是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学校80多岁退休老教授肖鑫和向学校关工委捐款90余万元的先进事迹,引起全国范围的热切关注,激发了学校师生的荣誉感。

  今年,学校建成的思政广场,就坐落在学校的教学区。建成以来,许多学生前往“打卡”,主动学习。这样的思政教育,少了“说教”,多了老师的言传身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好了。

  南方日报:您说的中医思政应如何理解?

  张建华:我一直认为,要跳出医学范畴看中医,中医是一种文化,蕴含了仁、和、精、诚等品质,可以这样说,中医药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伸。

  目前,学校主张讲好中医故事,要求中医药专业教师努力挖掘中医发展历程中的德育元素和价值观念,将中医蕴含的家国情怀传递给一届届学子,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协调,释放育人的最大能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是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南方日报:这些年,广中医引进了不少人才,请问学校的人才引进思路是怎样的?

  张建华:人才是永恒的话题,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我们强调的是德才兼备,任何人才都需要表现舞台,目前学校引进更多的是当打之年的博士和博士后,给予他们充足时间与舞台,支持他们做出成果,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后劲和新动力。

  我们的高层次人才既有在校教师,也有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对此,学校实施“双带头人”工程和“头雁”工程,把党支部书记培养成学术带头人,把学术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避免党建与业务“两张皮”。一直以来,我们都引导业务骨干向党组织靠拢,在更大平台上发挥才能,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打通机制堵点

  破解“种子芯片”难题

  南方日报:站在中医药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学校应如何发展?

  张建华:除了人才培养,学校应抓好科学研究,破解时代命题,高校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就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对中医药来讲,基础研究是经典理论,我们要使用现代思维和技术,研究古老中医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开展中药研究,搞清楚中药材的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责任。

  南方日报:在中药研究方面,学校打算如何发力?

  张建华:中药产业研究复杂,链条长,卡脖子问题多,对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学校团队已走在前列,但在中药种子培育环节,目前还是缺位,为此我们引进了一个国家杰青团队,攻克“种子芯片”难题,优化药材种子的质量,更好地提升药效。

  成果转化也是关键一环,下一步学校将设立“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破解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壁垒。我们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说到底是为了激励更多科技人员勇闯科研“无人区”,催生更多科技“奇果异香”。

  南方日报:这些年学校很注重对外交流合作。这是为什么?

  张建华: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一定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里边包含了两大维度:第一是中医医疗服务,如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越来越受到欢迎。2018年起,学校连续两年派遣医疗队前往加纳,在当地最受欢迎的是针灸师和按摩师;第二是科学研究层面的交流。多年来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加强交流,学习全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未来,我们将推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推进与境外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基层党建样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直属肿瘤中心党支部:

  党建引领发挥青年力量

  肿瘤中心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尤其重视对青年的培养,以党建引领团建,通过“肿瘤患者康复俱乐部”、青年志愿者团队等抓手,凝聚了一批政治过硬、作风优良、能力较强的年轻人,让青年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成长为一名名“有温度”的杏林青年。

  党支部的李玲同志为第八批援加纳医疗队成员之一;林洁衡同志赴喀地一院圆满完成援疆任务,荣获“第九批省市优秀援疆人才”和“喀地一院最美援疆干部”称号;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多位支部青年党员主动请缨,投身一线救治工作。

  第二附属医院(省中医院)党委:

  危难时刻显本色

  凝聚抗疫合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全院传承叶欣精神,不畏艰险,在8小时内,535名医务人员争先请缨驰援湖北,24小时内开辟出隔离病区,60小时不眠不休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最终选派的88名精干力量在武汉和荆州抗疫一线骁勇奋战,1人率队驰援马来西亚开展国际援助,5人领命驰援香港开展核酸检测,打出中西医协同救治组合拳,用中医自信遏制病毒肆虐,彰显中医战疫的独特优势,为国家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广东经验和中医经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中医药答卷。

2021年5月13日 14:19
浏览量:0